很多人认为在女性的安全期内进行性行为可以不戴避孕套,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怀孕。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安全期避孕法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安全期的真相。

一、什么是“安全期”
想要了解“安全期”,就得先明白什么是月经周期。
女性从来月经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下一次来月经的前一天就是一个完整月经周期。
通常情况下,一个月经周期大概在21~35天左右,会受到个人体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一个月经周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月经期、排卵期和安全期。
月经期:指的是女性来月经的时间,大概持续2~8天左右。
排卵期:女性下一次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是排卵日,排卵日前后共9天就是排卵期,这段时间又被称为危险期。
安全期:有“前七后八”的说法,指的是月经来潮的前7天以及从月经来潮的第1天开始算起的后8天。
只在安全期性交,即为“安全期”避孕法。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卵巢通常不会释放卵子,因此理论上来说,发生性行为时怀孕的几率较低。
所以很多姐妹们在姨妈一走就猴急猴急地同房,为的就是充分利用这8天的安全期,享受“真空上阵”的快感。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呀?“安全期”只是不易怀孕,而不是不会怀孕。
二、为什么“安全期”不安全
虽然“安全期”避孕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看似有效,但实际上它存在着很多误区和不确定性。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密不安全的原因,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安全期”避孕法的真实面貌。
1.生理周期的不稳定性
女性的生理周期可能会受到压力、情绪、疾病、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所以排卵日难以准确预测。
2.排卵的不确定性
部分女性在一次性周期内可能排出多个卵子,尤其是性刺激可能诱发未成熟的卵泡快速生长成熟并排出。
3.精子的潜伏期
精子可在女性体内存活3-5天,若在安全期末尾同房,精子可能存活到排卵期,此时与卵子结合会导致怀孕。
4.错误计算“安全期”:
民间流传的“前七后八”过于粗糙,未考虑个体差异。
仅靠日历法推算,而不结合基础体温法、宫颈黏液观察法,误差极大。
因为女性的身体不是数学公式,根本无法精准预测!稍不注意,就是不成功,便成“人”!
理想情况下避孕失败率:依据WHO《避孕方法医学合格标准指南》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临床指南,在完美计算排卵期并严格遵循禁欲期的情况下,“安全期”避孕的理论失败率为3-5%。
实际避孕失败率:根据《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年研究《自然避孕法在中国育龄妇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安全期”避孕的实际失败率为22.6%。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毕竟人命关天,姐妹们还是谨慎选好适合自己的避孕措施啊!
三、科学避孕的方式
“就蹭蹭不进去,不会怀孕”、“就这一次,体外射精没事的”、“事后马上洗洗更健康”……
NONONO!别信,千万别信!以下这些才是正确避孕姿势!
1.避孕套
性价比超高的“守门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尺寸,在性生活开始前就正确佩戴,全程使用,避免破裂或滑脱。
它除了能有效避孕外,还能防止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性病传播。
同时,定期检查避孕套有效期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其有效性。
记住,别用牙齿咬开包装,那不是耍酷,是危险!
2.短效避孕药
每天一粒,避孕率99%,但一定要定时服用,对记忆力有信心的姐妹再上车。
短效避孕药还具有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痛经、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等额外益处。
用前必须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确认没有高血压、血栓、心脏病、偏头痛等健康禁忌。
3.宫内节育器
一种长效的避孕方法,适合已婚或暂时不考虑生育的姐妹,一放五年起步,最长可到十五年。
如果日后有生育需求,可以随时取出节育器,恢复生育功能。
不过,放置宫内节育器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腰酸腹痛等,但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个月后逐渐缓解。
4.紧急避孕药
有两种:左炔诺孕酮和米非司酮。
是“事后补救手段”,而非常规药!一年最多吃三次,一个月别超过一次。
需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吃得越早效果越好,但别当常备品!
仅针对“上一次”无保护性行为有效,后续同房仍需采取避孕措施。
5.绝育手术
绝育手术是一种永久性的避孕方法,包括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和女性输卵管结扎术。
这种避孕方法适用于那些已经决定不再生育的夫妇,双方都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后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定。
姐妹们!事实证明,“安全期”避孕风险极高,极不安全!
意外怀孕,往往就源于一次“应该没事”的侥幸。别用身体去赌那个“万一”,爱自己,从科学避孕开始~


